close

媽咪,不完美就好



你是一位,有價值的媽咪


每天為孩子處理生活大小事、為家庭忙碌奔波,甚至是為家庭中的經濟盡一份心力的你,是否曾感覺到疲累、覺得自己不知道為何而忙?享受媽咪照顧與愛的寶貝及每天也為了生活打拼的另一半,似乎總是不能明白自己的努力,就是會惹自己生氣……媽咪們每天重覆著永無止境的工作,雖然應該為了有個可愛的孩子、圓滿的家庭感到滿足,有時卻會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台灣媽媽,為誰忙?

當你感到生活壓力龐大時,是否想過這些壓力從何而來?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壓力,還是由於別人都這麼做,所以我們也必須完成才能顯出自己的價值?在台灣,媽媽們生完孩子之後,緊接而來的責任排山倒海而來,一波接著一波,好像永遠不會結束一般。為《媽咪必修的不完美學分》作序的作家夏瑞紅,對台灣第一個孩子大約為0~20歲左右的都市媽咪們,有以下幾點觀察:


*台灣的母親,大多是忙於兼顧工作與家庭的職業婦女,全職媽媽很少。

*對保母、托兒機構或幫忙照顧孩子的親戚依賴很深。

*對育兒相關書刊資訊的需求與接受度很高。

*對孩子的飲食安全與營養衛生頗焦慮,但充滿無力感。

*覺得孩子學習壓力很大,生活已經很累,所以很少讓孩子參與家事。

*為孩子做盡一切,但卻仍時常莫名覺得好像對孩子若有虧欠。

*傾向以給孩子買昂貴用品、讀名校、參加高學費活動來「善盡母職」。

*認為孩子將來的競爭舞台是全球,對手是大陸拚命出頭的新一代,擔心孩子沒及早準備未來會淪落弱勢。

*看重孩子是否有自信有創意、能表現個人風格,勝於看重孩子是否吃苦耐勞有禮貌。

*崇尚適才適性的人本教育,但又很怕孩子沒競爭力;對孩子要求很高很嚴,又很怕和孩子關係處不好。容易不自覺討好孩子,甚至偏袒、寵溺,面對孩子的心情總在矛盾中,常自我懷疑。


你也是深陷這樣迷思的媽咪嗎?有的時候我們期望從孩子、先生的成就上看到自己的價值,但其實最有價值的,就是你自己本身。


放下焦慮,找回自己的價值

“我希望妳能夠明白自己的價值。在我多年的觀察裡,我發現妳總是對自己太苛刻。我知道妳把母親這個天職看得相當重要,妳努力把事情做完做對,每一天都評估著自己的表現。但妳必須知道,妳對自己的評估遠比孩子對妳的評估要嚴格——他們只是需要妳。孩子不介意妳是胖是瘦,不在乎妳給他的巧克力蛋糕是自製或是買來的,他們只是想和妳坐下來一起吃。妳對自己的正面評價很重要,因為妳的感覺愈好,和孩子的關係也就愈好,這樣一來,妳和孩子雙方都會更加快樂。”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1:真正瞭解身為母親的價值


愛孩子的時候,相信媽咪們絕對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有多好、外表有多亮眼而愛著他,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自責不是一個好媽媽時,除了看看是否認清孩子真實的需要外,也得想想到底什麼才是母親最不容取代的價值呢?身為母親,夏瑞紅認為媽咪們最不容取代的價值,其實就是陪伴孩子從每天日常家事中學習並建立打理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讓孩子充分感受被愛被信任。


怎麼比都不會滿意的賽局

前面提到,台灣的媽媽在很多時候,會不自覺的與別人作「比較」,從孩子的食量、身高體重、打扮,到孩子長大後的學業成績及才藝表現等等,似乎是一場永遠沒有結果的賽局。嫉妒之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首先先試著面對你的嫉妒心,若能以平衡的心態面對事實、誠實的過生活,你會覺得好得多。


“面對真相不容易,但只有正視這不安全感,才能夠開啟健康快樂的生活。打破競爭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化解其他領域的問題,包括和金錢的關係,如何過更簡單的生活,更懂得愛人,增進友誼。如果我們不能控制競爭的欲望,在控制其他的習慣上也會相對困難。”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4:我們都在競爭,卻不自覺


競爭少一點,滿足多一點

從小,我們就幾乎生存在一個隨時都必須競爭的環境,從學業、男友、事業,到孩子的成就、老公的表現、家庭的品質,事事都可以被自己/朋友/長輩拿來作比較,習慣在這樣的生活中時,要警覺嫉妒與競爭變得非常不容易。若要消除愛比較的不安,可以怎麼從日常生活做起呢?夏瑞紅建議媽媽們,每天生活中儘量騰出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這樣有助於靜心,懂得珍惜並善用已有的,知足常樂,也面對現實,接受缺憾,樂觀祝福未來。此外,找機會去為別的母親或家庭服務吧! 在盡力為人付出的過程中,嫉妒之心常會悄悄沖淡。


物質重要,愛更重要

有時出於競爭心態,有時貪看孩子的歡笑,爸比媽咪們常常不小心就掉入「以物質滿足孩子」的陷阱之中。雖然物質的確帶給我們許多滿足,但這樣的滿足就像是填不滿的深坑,每一次滿足過後,就要更多、更有趣的事物繼續填補。夏瑞紅認為,雖然人的生存必須仰賴許多物質,但物質只是支持生存的部分條件,不是全部,「生存的根本是愛」;而且,所謂「良好物質」在每個人身上的定義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孩子有張自己的床就「良好」了,有人認為還需要一整間專用套房才「良好」。


別迷失在你給的物質當中

“弔詭的是,對於母親而言,給予是自然美好的,但我們經常忘了給孩子真正重要的一切(我們的時間、關注和情感),而是花精神去買東西給他們。我們這麼做是因為認為那些事情比我們本身更重要。動機並沒有錯,只是被誤導了,我們以為更好的房子、學校、衣服、家教、鋼琴課等等,讓我們成為好母親。父母們未必意識到這樣的信念,因為它是一種潛意識的作用。”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5:不再憂慮金錢,發掘真正的滿足


媒體及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時時打著讓我們倍感驚慌的廣告「給孩子更好、更健康的環境!」、「別讓你的寶寶抵抗力降低!」、「孩子的IQ,從小培養起!」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缺少了種種商品的幫助,似乎還真的是不可以。近年來景氣上上下下的波動,低谷又總是比山峰來得多,許多東西不買會焦慮,買了,又更讓錢包焦慮!該怎麼做,才不會迷失其中呢?夏瑞紅提醒父母們,為孩子買物品前,要警覺到「這真的需要嗎?」或只是炫耀、武裝、依賴的心理作祟?並提醒自己,太快擁有太多,其實無益孩子的成長,甚且有害。


與其提供物質滿足來保障孩子快樂,不如培養孩子的生活彈性、應變能力與創意,教他們如何生活,才能擁有很多可以快樂,擁有少少的,也可以快樂。


生活簡單更很快樂

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算「足夠」?買了一台漂亮的電視機,覺得不夠便添加了能播放藍光影片的播放器,再不滿足又在商家中流連只為找到能發揮最佳音效的音響……一件一件的物品添購完之後,更新的產品又隨之上市,那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足夠?夏瑞紅認為,基本物質生活不能維持,可能會讓人「不容易」快樂,但不是「不可能」。還記得自己或自己父母小的時候,雖然沒有現今如此富足的生活條件,卻開發了多少生活創意與生活韌性嗎? 往日童年不見得比今日童年不快樂,關於物質到底夠不夠、好不好,常常是基於比較而來的,當體認到這一點時,再衡量自己的現實條件、量入為出,並放棄與別人比較時,日子會簡單些,也好過些。


“妳所傳承給孩子的,是妳的人格,而不是股票或債券。所以,找到妳人格中最好的部分,不斷在孩子面前展現。當妳這麼做的時候,妳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而孩子也從妳身上獲得更多,學習更多。”

──《媽媽必修的不完美學分》習慣5:不再憂慮金錢,發掘真正的滿足


在根本而深刻的地方找到滿足

網路上一個知名的部落客媽咪,曾寫過一篇關於他所買又美、又適合自己的包包的經驗,看似一篇與消費息息相關的文章,到文末他卻發現,雖然包包的美讓自己滿足,卻沒想到這樣的滿足不超過一天,比起買書,包包帶來的快樂是遜色許多。看看眼前的東西吧,下定決心開始喜歡他們時,心靈就會這麼簡單的富足了。


身為母親的希望

《媽咪必修的不完美學分》中,作者的女兒於印度看見了困苦生活中,母親們即使得面對孩子的飢餓或是病痛,仍充滿著信心懷抱希望。因為比較,因為不滿足,我們漸漸對於周遭富足的生活視而不見。還記得剛要結婚、剛歷經數小時的產痛與孩子面對面的那一刻嗎?曾經如此懷抱希望的母親們,養育孩子時,就該試著把這樣熱情與信念繼續帶給孩子,成為他們將來面對各種困難時最佳的支援,影響他們成長時的各種需要,將來,孩子們不僅能正向的往前跑去,與媽咪的關係更會是緊緊相依,成為彼此最獨一無二的那個人。



夏瑞紅
現職:家庭主婦
經歷:文創投資公司協理、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報社副刊主編、報社新聞記者

※延伸閱讀:
高齡媽咪的5大教養挑戰

【更多內容請見2012年3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貞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